中国侨网11月28日电 据吉尔吉斯斯坦《丝路新观察》报道,现年67岁的在吉华人马文英是一名勤奋能干、不怕吃苦、待人友善的女强人,朋友们亲切地称她为“马姐”。朴实外表之后还隐藏着她好强的性格,40岁时,马文英毅然选择孤身到国外发展,只为让家人生活过得更宽裕、幸福。 背井离乡 赴吉国创业 马文英最初跟随乌鲁木齐的一家外贸公司到阿拉木图做了3年的销售员工作。公司撤回后,她独自一人在哈萨克斯坦做起了边贸生意,由于生意不好,一年后她辗转到了吉国,经过考察,选择五金建材生意,至今她已经在吉国生活近25年,她的五金店已交给两个儿子全权负责。 马文英说,在国外做生意的艰辛是国内人无法想象的,语言不通、人生地不熟、治安不稳定等多方面问题长期存在。虽然在吉国已经生活20多年,但她始终保持高度警惕,至今家中都保留着“每天6点之前必须回家” 的严格家规。 马文英出生在新疆伊宁市,她从小就和当地的维吾尔族同学一起上学、玩耍,因此维语说得很好。在外做生意的几年里,她利用自己会维吾尔语的基础,学会了哈萨克语和吉尔吉斯语。40多岁的年龄学会两门外语,其中要克服多少困难,也许只有马文英自己最清楚。 严于律己 重视后代教育 马文英一直坚信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,她严于律己的同时,也以此勉励自己的两个儿子。 马文英在吉国的生意稳定后,经过深思熟虑,把两个儿子也带到了吉国,虽然两个儿子都已成年,但她并没有让他们立刻投入到自己的生意当中,而是送他们去专心学习俄语。 马文英深知,只有掌握了语言,两个儿子在国外的发展才能游刃有余,而且,语言是一笔无形的财富,可以终身受益。 喜欢语言的二儿子在大学顺利完成了俄语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,大儿子喜欢餐饮行业,马文英就让儿子接受厨艺培训,并帮助他在比什凯克市中心开了中餐厅。 退休后的马文英并没有回中国安享晚年,孙子孙女们的汉语教育成了她每天的主要任务。在马文英家中有一项规定:所有人在家里只能说汉语,其目的就是让孙子们从小受汉语语言影响,她家的孙子们如今个个都是普通话口音纯正。 根据她的计划,等孙子们长大些,就让老伴专门到吉国教他们学写汉字。“等孩子们把俄语学得差不多了,就把他们带到中国去学习汉语和英语,让孩子们熟练掌握多种语言。”马文英说。 带动全家宣传中国文化 马文英为人善良、友好,她和大儿子一起开中餐厅时经常给生活贫困的残疾人免单,托克马克市(距离比什凯克市约1个半小时车程)残疾协会负责人戈利亚一次在餐厅吃饭时被马文英的善举所感动。 马文英是最早一批加入吉国华侨华人友好协会的成员之一。她说,在吉华侨华人常常聚在一起,了解中国国内的发展状况和政策,共同庆祝端午节、中秋节、国庆节和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节日,增添了海外华侨华人的爱国情怀。 马文英一家也是中华文化的宣传者。据马文英介绍,她家附近70%的居民都是华人,大多都来吉国比较久,她经常与邻居们交流感情与探讨中国文化。 “我买上中国的醋、酱油和调料,叫上几个朋友,到他们家里手把手示范这些调料的用处,教他们做中餐,与他们交流感情。”马文英说。 在马文英的带动下,周围的邻居们开始吃中国调料,她还多次带领几个华人一起到中国旅游,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。(雪源) |